1945年8月15日,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同一天,蒋介石亲自撰写并发表了《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书》的广播演讲。
“咱们中国人都得明白,‘不记仇’和‘对别人好’是我们民族最看重的品德。我们一直说,我们只把日本那些好战的军国主义者当敌人,不是跟日本普通百姓过不去。现在敌军已经被我们盟友打败了,咱们当然得让他们认真履行所有投降条件,但我们绝不对他们报复,也不会侮辱无辜的日本人民。咱们得知道,如果用暴力回应暴力,用羞辱回应他们的傲慢,那只会是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,这可不是我们正义之师的本意。”
这篇讲话听起来挺高大上的,挺有气派,但有些人就纳闷了,觉得蒋介石对对手太宽容了,这不是“好心办坏事”吗?
为啥蒋介石对那些曾给咱们中国带来大伤害的敌人那么手下留情呢?这事儿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瞧瞧:首先是蒋介石自己的心情,然后是国内的局势,最后是国际上的那些角力。
蒋介石年轻时去了日本深造,那会儿他接受了军事训练,接触了革命理念,加入了同盟会,还结识了孙中山、陈其美等革命前辈,日本的经历对他影响深远。
蒋介石的个性跟日本人挺像的,做事特别认真,特别注重规矩,但有时候也容易急躁,为了目标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,就像武士道精神那样。
有人说,日本就像是蒋介石的“第二故乡”,这话一点都不过分。早些年中华民国刚成立时,我们真的从日本的明治维新、武士道精神和大和魂哲学中学到了很多。所以,日本投降后,蒋介石总统提出“以德报怨”,也是因为这段历史的深刻影响。
尽管中日已经陷入全面战争的仇恨,蒋介石还是心存幻想,觉得日本的侵华行为只是少数人的野心,他觉得多数日本人其实是想和中国人做朋友的。
所以,抗战胜利后,蒋介石不想追究大多数日本人的战时罪行,他主张对日本人要“不记仇,友好相处”,“只把那些好战的军阀当敌人,而不是把日本普通民众当作敌人”。
这事儿吧,一方面是蒋介石的个人感受,另一方面啊,还得考虑到当时国内的局势。
蒋介石老是把“先打内战再对外”挂在嘴边,哪怕和共产党一起抗日,也从不放松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打压,还暗地里让胡宗南的部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反共上。
抗战末期,共产党军队越来越强,蒋介石就把他们看作最危险的敌人,急着要消灭他们。
所以,日本投降后,蒋介石没对那些日本战犯进行严厉惩罚,反而把他们当贵宾对待,想利用他们跟共产党军队交战的经验来对抗共军。
冈村宁次是侵华战争中的主要战犯,本应被判死刑,但因为有蒋介石的保护,他竟然顺利逃脱了审判,还成了蒋的军事顾问。
在这种想法的指导下,蒋介石显然不会追究日本人的责任,反而会跟他们交好,想方设法用他们来对抗共产党。
再说一个关键因素,对蒋介石影响更大的,就是国际间的政治较量。
二战时咱们中国和美苏都是抗法西斯的同盟军,这事儿大家都能懂,可实际上咱们跟这些盟友的关系,可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般融洽。
比如说美国吧,蒋介石对美国的帮助还是挺感激的,不过对于那些干预,他可是恨得牙痒痒的。
最开始,美国人挺大方地支持中国抗战,不管是钱还是武器都尽量满足,可后来他们发现,中国那边的官儿们贪污腐败得厉害,给的钱和东西大部分都进了私囊,真正用到战场的实在不多,这让美国人对蒋介石挺失望的。
1944年夏天,罗斯福总统建议,为了咱们中国能打赢这场仗,蒋介石得把军队的指挥棒交给史迪威将军统一指挥。
这事儿对蒋介石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,他在日记里抱怨说:“没想到美国会威胁到这个地步,这超出了我所有的想象,更没想到美国帝国主义竟然如此嚣张!”
1945年2月,美国、苏联和英国在没跟中国打招呼的情况下,就在雅尔塔会议上把中国的东北和外蒙古给划走了,这让蒋介石觉得特别被盟友给坑了,他在日记里气呼呼地写道:“现在的问题不是小日本,而是这些盟友啊!”
蒋介石心里清楚,美国人野心勃勃,现在虽然需要他的帮助,但战后他得想办法摆脱美国的束缚,而日本能成为我们对抗美国在东亚扩张的强大后盾,中日一旦携手,就能对美国形成有力制衡。
雅尔塔会议刚一结束,蒋介石就赶紧让人给冈村宁次传话,表示中国和美国关系紧密,同时强调中日之间的合作对整个大东亚地区来说非常重要。
蒋介石之所以跟日本人交好,主要是因为他个人跟日本人感情不错,还得考虑到国内政治斗争和在国际上的策略博弈。
Powered by beplay官网下载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